毛概学习笔记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历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促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形成的理论成果。经过长期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2.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答:(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领导我们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毛泽东系统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
⑥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还包括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等内容,都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具体要求如下:
a.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b.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c.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②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具体要求如下:
a.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b.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c.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③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即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不仅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具体要求如下:
a.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

b.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色:既贯穿于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中,又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中,是党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3.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毛泽东思想所体现的独特理论风格给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进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重要的启迪。
④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非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①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②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观点,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①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②)要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检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1)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指明了革命的目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以及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具体内容如下: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奋,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只有既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2)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①帝国主义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它们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③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a.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b.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c.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中国无产阶级既强大又有革命的彻底性,同时具有以上一系列特点和优点,使其从走上革命舞台开始,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上最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④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中国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纲领、经济纲领与文化纲领,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①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②与新民主主义国家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扩民族工商业。
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扫除封建的剥削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发展农民的个体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
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这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同时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其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
大众服务的方向。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答:(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②)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①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④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①必要性
a.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b,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②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武装斗争
①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
a.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产阶级
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b.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c.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
①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②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③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④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4)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2)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3)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②)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4)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1)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
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失误和偏差的主要原因
①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②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③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而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
a.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c.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答: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答: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有: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多次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同时毛泽东还明确提出了“党领导一切的思想”
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八大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政策,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①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来解决。
③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名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④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a.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针原则。
⑥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指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重视知识分子工作,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答: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在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党领导人民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答: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的。资本主义的出现,开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同资本主义发生任何联系。相反,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1.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战后美苏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尽管局部战争仍有发生,但短时期内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长期被冷战阴云笼罩的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更加强烈。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发展的机遇,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求和平谋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邓小平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顺利地恢复了国民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但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这些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做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和失误,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进行深刻的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建国以来的各种错误,深刻地分析了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势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2.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①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②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3)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主要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统一。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①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发展。
②发展要抓住机遇。
③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5)“三步走”战略
①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定下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③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以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
(6)改革开放理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②开放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a.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b.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c.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南方谈话的精神,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党的基本路线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此外,邓小平理论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两手抓”思想,如“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9)“一国两制”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a.坚持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b.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c.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
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②“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③“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⑤“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③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④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除以上这些主要创新外,还有许多丰富和深刻的思想。

3.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答:(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②)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
①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①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做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②)邓小平理论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如此,就在于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
③邓小平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并还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党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而重大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集中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③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⑤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⑥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①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③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④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⑤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

3.如何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①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②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④到 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推行股份制,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④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4.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体现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①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党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面指明了方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加深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
③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④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赋予了党的指导思想、宗旨和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性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途径。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途径,说明了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够实现。
①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a.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b.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c.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d.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的高度提出必须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1.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进入新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同时,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答:(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8.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b.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作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是:
a.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b.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

c.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奥
d.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e.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③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a.坚持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b.坚持协调发展,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c.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d.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④)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坚持统筹兼顾,要做到:a.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
系。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二,统筹区域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名地区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就业、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第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b.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第一,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善于发挥两个积极性,既坚持全国一盘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又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善于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化解不和谐因素,形成各方面参与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强大合力。
第四,正确处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c.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d.要求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2)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②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进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④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
思想
①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②)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
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说明,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
③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答: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
(1)新时代的内涵
①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从历史脉络来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②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从实践主题来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到新中国诞生10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标志着中国在100年内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③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从人民性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不仅要国家富强,而且要人民幸福。
④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从民族性来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共筑中国梦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⑤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从世界性来看,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祈和平、求发展的梦是相通的,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2)新时代的意义
①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如何把握习近平新史地位?

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白信。
④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⑥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⑦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a.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标注了正确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也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图景。
c.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包括中国新型现代化之路、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一带一路”建设、世界经济复苏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思想。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路径启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②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聚合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具有无比深厚的现实基础、十分鲜明的实践特色,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
a.是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理论升华凝结而成的思想结晶。
b.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成果,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c.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成为当今时代最富中国味、最具中国魂的科学理论。
d.必将以强大的解释力创造力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进,不断创造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其载入宪法。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a.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
b.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c.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d.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